魏明帝曹叡是曹魏第二任皇帝,曹丕之子,曹操的孙子。据史书记载,曹叡一生下来就很受曹操喜欢佳禾配资,经常带在身边。并且说:\"我基於尔三世矣。\"意思是说,有了曹叡,曹氏的基业可以传三代以上了。
历史上关于曹叡的评价,有褒有贬不一而足。最近本人刚读完《三国志集解》的《明帝纪》,想试着分享一下个人对曹叡的看法,欢迎大家一起讨论:
帝与朝士素不接,即位之后,群下想闻风采。居数日,独见侍中刘晔,语尽日。众人侧听,晔既出,问:\"何如\"?晔曰:\"秦始皇、汉孝武之俦,才具微不及耳。\"——《世语》
开始之前,我们先看这样一段记载,据《世语》记载,曹叡继位之前,很少与朝臣接触,群臣都想知道曹叡的风采。过了几天,曹叡单独召见侍中刘晔,谈了一整天,众人都在侧倾听,等到刘晔出来,大家问:“皇帝怎么样?”刘晔回答:“秦始皇、汉武帝一样的人物,才能稍逊罢了。”
初看刘晔的回答感觉没什么,可能是在阿谀奉承,但等了解曹叡一生全部经历和所作所为。突然发现,刘晔真是人才,他说曹叡像秦皇汉武,一方面是说曹叡有雄才武略,另一方面也是说曹叡奢侈荒淫!
雄才武略
1、政治手腕
曹叡是非常有政治手腕的,这是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最起码的素质,你得能镇得住场子,能玩得转大臣,让自己说了算。曹丕临终,为曹叡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:曹真、陈群、曹休、司马懿。
这几位那可都是先朝老臣,自曹操时代就开始展露头角的人物,所以曹叡为了掌握权力,先把这几位安排明白了。曹真被派往长安,坐镇关中;曹休派往东南,应对东吴;孙权进攻,正好调司马懿驻守宛城。这样中央就只剩陈群一个“书呆子”,没有人能够掣肘了。
当然,这只是一种玩笑的说法。曹叡也是结合当时曹魏的境地,做出的合理安排,总而言之,曹叡并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,而是有自己想法的。在此之后,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,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。
2、军事水平很高
曹叡虽然也是长于深宫,但他的军事水平比父亲曹丕强多了。先看成果,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、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、蜀的多次攻伐,并且平定鲜卑,攻灭公孙渊,可谓军事成就斐然。不说别的,诸葛亮五次北伐,全部发生在曹叡在位期间,曹叡基本应对得当。
另外需要着重说一下佳禾配资,曹叡不是单纯依靠大臣或武将,他自己有独特的见解。举几个例子:
曹叡公元226年五月继位,八月孙权听闻曹丕驾崩,认为有机可乘,于是举兵进攻江夏郡,江夏太守文聘坚守,朝臣商议要发兵救援。曹叡则说:“吴军擅长水战,这次之所以敢于不用水战而转到陆上攻城,不过趁文聘防守不严而突然袭击,可时下文聘已和他们能够抗衡,所以是不会坚持长久的。”果然孙权不久撤军。
公元233年,鲜卑首领步度根与对抗曹魏的鲜卑首领轲比能勾结,并州刺史毕轨上表欲对外出兵威吓轲比能,对内镇压步度根。曹叡接到上表后认为讨伐只会令两部鲜卑团结起来,难以对付,不能振曹魏声威。果然毕轨出兵后,步度根与轲比能联合大败魏军。
公元234年,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屯兵渭南并进行屯田,做长期的准备。曹叡给司马懿下诏:“一定要坚壁据守,不得与蜀军交战。蜀军粮草供给困难,时间久了肯定会退军,等到退军再追击,到时候就能很容易取得胜利了。”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,司马懿不战而胜。
3、留心律法,重视文学
魏明帝曹叡自幼注重法理。他诏令设置律博士,改革汉法,制订新律。又下令删简死刑条款,减少死罪;除死刑外,可以用财赎罪;减鞭杖之刑,以免苦打成招。 曹叡处理政事旷达严谨,善于纳谏,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书他皆一一过目,与尚书陈群等人制《魏律》十八篇,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。
曹操的基因真的很不错,不但曹植、曹丕兄弟文采斐然,其实曹叡也非常有才华。曹叡还用心制诗度曲。他征召文士置于崇文观,鼓励其文学创作。曹叡能诗文,善乐府,与其祖父曹操、父曹丕并称魏之“三祖”。
奢侈荒淫
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这样评价曹叡:“魏文帝本来无甚才略。死后,儿子明帝继立,荒淫奢侈,朝政更坏。”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评价大吃一惊,这属于一棒子打死,全盘否定,但真了解曹叡在位晚年干的那些事,的确称得上“奢侈荒淫”。
青龙三年(235年)正月八日,曹叡诏令大修洛阳宫,新建昭阳殿和太极殿,筑总章观。为了修建这些宫殿,曹叡不停地征调劳役,少则三四万人,多则数十万,导致洛阳周边农业生产几乎停顿。当时很多大臣直言劝谏,我们看一下不完全统计名单:蒋济、高柔、杨阜、高堂隆、陈群、卫觊、陈矫、卢毓、卫臻……
蒋济、高柔、陈群、陈矫是三朝元老,高堂隆、杨阜、卫觊、卫臻或是得力干将,或是功臣子弟。如此多反对的声音,却依然没有改变曹叡的一意孤行。曹叡在民间广采众女,但凡有些姿色的都不放过,“自贵人以下至掖庭洒扫,凡数千人”,从贵人到打扫卫生的宫女有几千人。
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,曹叡又御驾亲征逼退孙权,一下子没有了外来的压力。所以曹叡一下子开始放飞自我,很多朝臣冒死直谏,虽然曹叡不处罚他们,但也不改自己的所作所为,甚至让大臣们帮着搞建设,亲自背土。结果没几年,就把自己玩死了。
葬送曹魏
曹叡虽然有雄才武略,但在位后期,大兴土木、奢侈荒淫,最终葬送了曹魏基业:
1、死得太早,没有子嗣
曹丕活了40岁,曹叡活了36岁,这爷俩都没熬过司马懿。曹叡公元239年去世,而司马懿直到251年才病逝,你这让人怎么玩。就是司马懿本来没野心,都被这不争气的爷俩撩拨的有野心了。
另外,曹叡可能是后宫女人太多了,导致自己生育能力下降。生了几个儿子全部都夭折了,所以最后只能从宗室收养了两个儿子,分别是齐王曹芳、秦王曹询,为了掩人耳目,甚至连俩孩子的身世都不被外人所知。
有人就批评曹叡,只顾及私人感情,不考虑江山稳固。孙策临死,把权力交给弟弟孙权,还担心孙权威望不足,曹叡却放心把江山传给不知道哪里来的8岁的曹芳手里。这纯粹就是不负责任,视江山社稷为儿戏。
2、所托非人,埋下祸根
8岁曹芳也就罢了,曹叡所选的托孤大臣也是靠不住。一个蠢笨如猪的曹爽,一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。其实个人以为,司马懿一开始并没有谋权篡位的打算,就是曹爽一步一步把司马懿逼到死角;另一方面,司马懿也看出曹爽实在是蠢,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!
另外再说一点,其实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,朝野上下许多老臣都选择支持司马懿。这是因为,曹叡后期太不得人心,所托的曹爽更是变本加厉,上至朝中大臣,下至小民百姓,对于曹家皇室,其实都慢慢失去了耐心。所以当司马懿撬墙角时,大部分人要么视而不见,要么推波助澜。
曹叡聪明绝顶,也有雄才武略,但荒淫奢侈把自己玩死了,甚至连个亲生儿子都没生出来;临终之际,又选择了曹爽、司马懿辅政,为曹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,可以说司马篡魏,曹叡要付很大的责任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