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1月26日金信达,北京一位百岁高龄的老人因病去世,她的名字叫瞿独伊。这位老人曾在当年6月的“七一勋章”获奖名单中备受关注,她的名字与李大钊后代李宏塔共同出现在名单上,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之一。瞿独伊的成就和她的百年人生充满了波折与精彩,令人回味无穷,值得铭记。
瞿独伊出生于1921年,上海人,原名晓光,父亲是杨之华,著名的妇女运动先驱。然而,瞿独伊的家庭背景并不简单。虽然她一直被认为是瞿秋白的亲生女儿,实际上她并非瞿秋白的亲生骨肉,而是杨之华与前夫的孩子。在父母的婚姻破裂后,母亲带着她独自生活,直至五岁时,瞿独伊才被外婆偷偷接走,母女团聚。此时,她第一次见到了继父瞿秋白。
瞿秋白接纳了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,对她十分关爱。当时,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依然忙于妇女运动,瞿秋白便担起了照顾瞿独伊的责任。瞿独伊称他为“好爸爸”,也从小在瞿秋白的关怀中成长,学会了写字、画画。瞿秋白常常带着她去采野花,在他的悉心照料下,瞿独伊感受到了一份温暖的父爱。
展开剩余79%1928年,瞿秋白赴苏联筹备中共六大,杨之华也带着瞿独伊一同前往苏联。在异国他乡,瞿独伊继续上学,父亲则依旧关心着她的成长,每当空闲时,总会亲自去看望她,带上她最喜欢的牛奶渣。这段时光虽短暂,但对瞿独伊来说金信达,珍贵而难忘。特别是在她开始上学后,见面的机会变少,但父亲依然不时在忙碌中抽空去看她,这让远离祖国的她感受到了亲情的慰藉。
然而,这样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。1930年,瞿秋白和周恩来被召回国,杨之华继续留在苏联,瞿独伊不得不与母亲一起离开父亲,踏上了与父亲的永别之路。虽然她没能预料到这是一次永远的分离,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她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瞿秋白。
1934年,瞿秋白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,负责文化教育。在长征开始的前夕,瞿秋白未能随队撤离,成了留守中央苏区的少数几位高级干部之一。尽管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提出要带他一起走,但因为他患病,最终未能成行。瞿秋白被留在了重重包围之中,战局愈加复杂。最终,在一次突围行动中,瞿秋白不幸被敌军捕获,经过一番严刑逼供,他始终未曾妥协。
在1955年,瞿独伊从宋希濂口中得知了父亲被捕后的真实情况。瞿秋白被囚禁在福建长汀,身心遭受重压,但他始终没有向敌人低头。直到1935年6月18日,瞿秋白被枪决,他在临终前表现出异常的镇定与从容,面对死神,他毫不畏惧。那天,他穿着黑色上衣,白色裤子,黑布鞋,英姿飒爽,临刑前还与敌人共同用餐金信达,唱着俄文版的《国际歌》,步伐坚定地走向刑场。
瞿独伊在得知噩耗时,正与母亲居住在苏联。她在学校里偶然看到了一张报纸,封面上赫然是自己父亲的照片,报纸上写着他牺牲的消息。瞿独伊顿时昏倒,醒来后却无法进食、失去所有动力。在没有亲人依靠的孤独日子里,她饱受折磨,甚至被误送进了儿童疯人院,所遭受的痛苦不言而喻。幸好,过了一个多月,母亲前来探望,并带她出院,慢慢地安慰她,帮助她走出失去父亲的阴影。
1941年,瞿独伊和母亲被迫回国,但旅途并不顺利。她们在新疆被盛世才政府控制,关押了四年之久,期间忍受了无数的苦难。狱中的生活艰难而漫长,食物贫乏、环境恶劣,但正是在这四年中,瞿独伊与李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两人在极端的困境中相互扶持。最终,在1946年,他们得以重获自由,返回延安。
随着岁月流转,瞿独伊的命运逐渐发生了转折。1949年,在新中国成立之际,她担任了苏联文化代表团的翻译,并在开国大典上担任了俄语翻译。她用流利的俄语向全世界广播了毛主席宣读的《人民政府公告》,成为历史的一部分。此后,瞿独伊和丈夫被派往苏联工作,担任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的负责人,直到1957年才回到中国。她在农业科学院工作了21年,1978年,瞿独伊重新回到新华社,直到1982年退休。
尽管晚年的生活平静,但瞿独伊的生活依旧充满了挑战。她的丈夫在1962年去世,儿女们也饱受生活的摧残。她的小儿子在解放前战火中死去,大儿子在23岁时因病去世,唯一的女儿长期生活在国外。然而,瞿独伊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心态,尽管历尽艰辛,她仍然保持乐观,晚年独自生活在北京。
2021年,瞿独伊走完了她百年坎坷的一生。尽管她并非瞿秋白的亲生女儿,但她身上流淌着瞿秋白的血脉,继承了他那份坚定与不屈。她的一生虽充满苦难,却也充满了奋斗与希望,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历史的传承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