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三巨头各具特色趣操盘,刘备总是喜欢跟曹操反着来:“操以急,吾以宽;操以暴,吾以仁;操以谲,吾以忠;每与操反,事乃可成耳。”
有人说刘备是个伪君子,这显然是不公平的:不屠城、不劫掠、不盗墓,刘备一直“以人为本”,能做到这几点,就已经绝对算得上“好人”了。
可惜的是“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”,刘备终于没有完成他兴复汉室的大业,于是他最大的优点也就成了弱点,关羽败亡、荆州丢失,都跟他的“宽仁”有关——主公太过宽仁,手下难免嚣张跋扈勾心斗角,刘备集团最大的短板,就是很多人都不太听话,刘备器重的很多肱股之臣,到了曹操孙权阵营,可能连三天都活不过去。
曹操和孙权都杀伐果断,在本集团内可以说是一言九鼎,手下理解要服从,不理解也要服从,不服从着统统杀掉,陈寿不太敢说曹操坏话,却没少诅咒孙权:“性多嫌忌,果於杀戮,暨臻末年,弥以滋甚。至于谗说殄行,胤嗣废毙,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?其后叶陵迟,遂致覆国,未必不由此也。”
孙权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,但却没有人敢反抗,这也定下了吴国政务基调,所以蜀汉先亡、曹魏被篡,而孙吴一直撑到了晋朝建立。
在东吴集团,不管是周瑜鲁肃还是吕蒙陆逊,对孙权的命令都只能无条件服从,倚老卖老的张昭终生不得拜相,谁也没敢露出反意。
曹操就更不用说了,不管是名将还是名士,只要不能为我所用,就干脆一刀两断,才不管你名声多大、功劳多高,所谓的“五子良将”,在曹营也只能算二流将领——异姓文臣武将,地位绝不可能超过诸夏侯曹。
曹操和孙权在本集团都是说一不二,刘备就不同了,我们细看《三国志》就会发现,刘备集团,或者说蜀汉,在重大决策时,总是七嘴八舌,比如封黄忠为后将军、关内侯的时候,诸葛亮先表示反对,关羽更是直接发飙:“先主为汉中王,遣诗(益州前部司马费诗)拜关羽为前将军,羽闻黄忠为后将军,羽怒曰:‘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!’不肯受拜。”
关羽拒绝刘备的封职,这是什么性质?往小里说,是“恃旧不虔”,往大里说,就是目无君上、有不臣之心。不管怎么说,都是对刘备权威的挑战。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:曹操和孙权册封四方将军的时候,会不会征求其他人的意见?又有谁敢拒接印绶?
关内侯连食邑都没有,比都亭侯还低一级,就这么一个低级爵位封给黄忠,还有七嘴八舌的反对意见,尤其是关羽,居然以拒绝接受任命来要挟,这就不仅仅是抗命,而是悖逆了。
面对关羽的嚣张跋扈,刘备只能“写信开解”趣操盘,这也助长了关羽的暴脾气,于是他与副军将军刘封不对付,与“留典荆州事”的“荆州治中从事(州牧助理)”潘濬不和睦,跟南郡太守糜芳更是水火不容。
刘封是刘备的养子,也算“汉中王子”,糜芳是汉中王国的“国舅”,这些人都跟敢“董督荆州事”的关羽闹矛盾,其实还是在刘备的宽仁之下,大家都觉得自己了不起,并不惧怕“主公”的责罚。
关羽和刘封、糜芳、潘濬互相不给面子,归根结底,还是没把刘备的命令放在眼里。既然关羽可以不听刘备的,那么刘封、糜芳、潘濬也可以不听关羽的,一人一把号,各吹各的调,最后就像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唱的那样:“喇叭,唢呐,曲儿小腔儿大……眼见的吹翻了这家,吹伤了那家,只吹的水尽鹅飞罢。”
臣将的喇叭声一个比一个大,就削弱了刘备的声音,我们看关羽兵败襄樊的两个重要原因,就会知道一个集团没有统一的一个声音,后果会有多严重。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关羽向襄樊进军的时候,就已经向刘封孟达发出了调令:“自关羽围樊城、襄阳,连呼封、达,令发兵自助。封、达辞以山郡初附,未可动摇,不承羽命。”
关羽在襄樊打得很艰苦,也很疲劳,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,眼见只要再加一把劲儿就能拿下樊城,但手下实在打不动了。
当时曹仁也只剩下半口气了:“仁人马数千人守城,城不没者数板(当年夯土城墙都是‘板筑’,也就是‘盒子板’里填土夯实,筑成后还会留下木板痕迹,说明樊城不是砖石砌筑,被洪水浸泡,是很容易垮塌的)。羽乘船临城,围数重,外内断绝,粮食欲尽,救兵不至。”
曹仁苦苦支撑,等来了徐晃的援兵,而刘封孟达却连一兵一卒也没有派来——如果有刘封孟达生力军加入,哪怕只有一千人,也会成为压垮曹仁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如果关羽在刘封孟达援军的帮助下拿下樊城,即使曹操带着徐晃张辽赶来,即使南郡被吕蒙袭取,关羽也可以入襄樊据守,起码不会被追得走投无路。
刘封孟达做壁上观,是关羽兵败襄樊的原因之一,另外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糜芳跟关羽闹别扭了:“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,将军士仁屯公安,素皆嫌羽轻己。自羽之出军,芳、仁供给军资,不悉相救。”
关羽的粮草供应不足,直接影响了军心士气,这可能也是关羽迟迟拿不下襄樊的原因,更为严重的是关羽俘获于禁三万部队后,粮草更成了致命问题:“魏使于禁救樊,羽尽禽禁等,人马数万,托以粮乏,擅取湘关米。”
湘关是孙权的粮仓,关羽要不是饿得急眼了,是绝不会对“友军”下手的,因为他还指望孙权跟自己分进合击,而且孙权已经答应了:“羽围樊,权遣使求助之,敕使莫速进,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。”
孙权当然是口惠而实不至,承诺的援军迟迟不动,却派吕蒙“白衣渡江”抄了关羽的大本营,这时候新的关键问题又出现了:所谓“白衣渡江”,并不是东吴兵将都穿着“白衣服”,而是化妆成商人百姓,坐的是民船而非战船,携带的也是轻武器,连攻城器械都没有,是怎么拿下公安和南郡的?
东吴军队原本就不擅长陆战,水军变成轻步兵,只要糜芳士仁紧闭城门坚守不战,吕蒙陆逊就无可奈何,但是刘备和关羽做梦都不会想到,糜芳士仁居然不战而降了。
有人说荆州之败,败于内部不团结,但是不知道读者诸君想过没有:为什么荆州内部会不团结?造成不团结的局面的,是关羽还是刘备?
大兵团作战,纪律要加严。事关汉室复兴的襄樊之战,就因为刘备的仁厚,让下属都认为自己有发言权,结果前敌总指挥关羽说话根本就不好使,就跟淮海战役中的杜聿明一样:杜聿明是“剿总”中将副司令,邱清泉、李弥等兵团司令也是中将,杜聿明的命令,邱李爱听就听,不爱听就硬顶。
刘备让“王子”刘封、“国舅”糜芳“协助”关羽,但这二位仗着跟刘备关系密切,根本就不完全服从关羽的命令,当时也不怕刘备秋后算账,最后刘备痛下决心、痛下杀手的时候已经晚了,而且像杀刘封这样的大事,“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”的诸葛亮,似乎也是有发言权的:“先主责封之侵陵达(欺负孟达),又不救羽。诸葛亮虑封刚猛,易世之后终难制御,劝先主因此除之。于是赐封死,使自裁。”
我们细看《三国志》,就会发现刘备集团“有发言权”的人实在太多了,而曹操和孙权则是一言堂,即使位高权重如荀彧、张昭,也不能改变主公的决策。
一言堂当然不好,但那得看什么情况,用我们老家的话来说,刘备集团就是“七口当家八口主事”,很多重大问题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,就连刘备伐吴,也有赵云跳出来反对——如果赵云全心全意支持刘备并随军出征,刘备又何至于在兵败夷陵的时候亲自断后?
刘备是仁德之君,这谁也不能否认,但是在三国乱世,仁德之君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吗?读者诸君看完史书中襄樊之战的全过程,又会认为谁应该为荆州丢失、关羽败亡负主要责任?刘备本人或刘备集团,最大的弊端是什么?
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